五金资讯 建筑五金 日用五金 厨卫五金 五金配件 市场分析 产品导购 企业动态 热点专题 特别策划

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靠优势助力

A_langjicheng A_langjicheng(好居网用户) 3481天前 / 阅读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好居网】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已有的发展条件是制造业转型的基础。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多层次的空间梯度优势、升级中的消费需求优势,这些优势内生于成长中的中国市场,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自发力量。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一、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是第一阶段目标。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既是愿景,更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促使高端制造回流。与此同时,中低收入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以更低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由此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如果在高端制造领域竞争不过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低端制造领域又拼不过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曾经风靡世界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不仅没法“强”起来,恐怕连已有的“大”也保不住。

从已有的国际经验来看,大国制造业的转型一般不同于中小经济体,因为大国制造业的转型时间和空间惯性往往更大。无论从何种维度上看,中国都是一个典型的大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广袤,经济规模世界第二;与之相伴随的是,产业体系完备,区域差异显著,发展模式多元。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当前的消费需求已进入一个“量增质提”的阶段,即消费规模在扩大,需求层次也在提升。这些大国特征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发展可能要走一条与以往发达国家并不相同的道路。虽然受到前后的“双向挤压”,但若能利用好我国自身的各种优势,也是可以“两面迎敌”而不惧的:在高端制造业以综合优势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在中低端制造业摆脱要素依赖与发展中国家短兵相接。

 

 

二、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潜力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决定了国内市场规模会持续扩张,这将是中国未来发展转型的基石和内在推动力。市场规模是企业层面或产业层面规模经济得以发挥的基础,规模经济意味着企业层面或产业层面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强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庞大的市场规模会引发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更低生产成本、更多技术创新、更优产品质量、更好市场信誉的企业会因此获得巨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这将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等多种层面的创新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而创新能力正是“中国制造2025”所倡导的首要战略目标。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行业在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创新、成长,并因此获得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如工程机械行业、家电行业、通信设备行业等领域,这些行业中的不少企业凭借自身的创新能力或资源整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三、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效率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一方面使高端制造业发展有其上下游辅助配套和需求市场,优化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不同类型、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加工、生产、组装等制造环节相辅相成并各自发挥其作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并不是不要中国制造,而是要改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形成“精细化制造”。中国未来仍然要做“世界工厂”,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质优价廉”而不是“质次价廉”,而且“质优价廉”来自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配套优势,而非较低的劳动成本和资源消耗成本。

[page]

四、多层次的空间梯度优势维持中低端制造业的传统优势

广袤而差异化的国土空间导致我国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东中西部的巨大发展差异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所在,但也是延续并维持已有比较优势的潜力所在。雁阵模型理论认为,产业会随着地区要素禀赋的变化而进行跨区域再配置,形成有梯度次序的“雁阵”空间发展模式。具体到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已不具备优势的情形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生产流程改进升级的基础上可以维持原有的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有的劳动力规模及结构决定了这些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产业空间梯度转移延续了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并维持其转型“不断档”,避免我国经济因“离制造化”、“离本土化”而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局面,最终形成东中西部区域间互补的制造分工体系,从而形成大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优势。

五、升级中的消费需求优势促进产品质量、标准、品牌、服务不断提升

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等收入阶层也在不断壮大,消费者对消费品质量、标准、品牌、服务等附加值的需求不断提高。消费转型倒逼供给转型,这预示着作为供给者的企业,必须给消费者提供质量更优、标准更高、品牌更响、服务更好的产品,需求升级正是产品升级的动力所在。

 

 

六、把智能制造作为广东制造业的主攻方向

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用足用好中国已有的制造业基础,顺市场之变化而为,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定下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等基本方针,从而最终在2025年达成中国制造业又“强”又“大”的目标,为中国制造2035乃至中国制造2045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对具有不同基础的各地区而言,奔向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应有所差异。区域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意味着各地区应该着眼于自身发展条件,找准本地区制造业的突破口,而非一哄而上,忽略已有禀赋特征。广东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制造业发展起步较早、创新能力较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较好的地区,就已有的条件和发展趋势来看,应该把智能制造作为广东制造业的主攻方向。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而言,广东企业更早感受到了制造业转型的压力,也更早地试水以机器人、柔性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定制化为主的智能制造模式,以满足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和越来越快速的技术与产品更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智能制造已初具规模,正引领着新一轮的制造业升级。作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的地区和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企业更切实而敏感地感受到了国内外需求的变化,加之内外部市场条件的倒逼,珠三角各市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实施“设备换人、机器换人”和“生产线与生产系统”改造工程,加快珠三角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建设。不仅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传统纺织、服装、家电等行业也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器自动化生产、柔性定制化生产等智能制造模式。未来,广东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应主要满足制造业升级和发展规划之要求,更多地强调利用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