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好居网用户) 4253天前 / 阅读 :
古代医疗条件差,为了保孩子长命百岁,平平安安,总要为其请来很多“吉祥物”,比如这护身符吧,又被称为护符、神符、灵符、秘符,就是书写佛、菩萨、诸天、鬼神等之形像、种子、真言之符札,将之置于贴身处,或吞食,可蒙各尊之加持护念,故有此名。符之种类极多,依祈愿之意趣而有各种差别;而其作用亦多,可除厄难、水难、火难等。
随着一个新生命的来临,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无论是古代的钟鸣鼎食之家,世代簪缨之族,还是书香门第,为官做宰之人,只要是有条件的,亲朋好友都要贺其弄璋之喜或是弄瓦之喜。 [page]
陆放翁曾有诗云:‘求僧疏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谓度牒也。今谓恃势藐法者所托庇之人。曰护身符。曹公作《石头记》时,更将此护身符化为为官之人人手一份的“护官符”,揣着它,才能长保乌纱,步步高升,有着极强的针砭时弊的意味。 [page]
在一些古代文学名著中,还提到一种叫寄名符的物什,它又是什么呢?寄名符,古代为了儿女容易成长,就把他送到僧道处做寄名弟子,以求神佛庇佑。这个寄名的师傅就要给这个小孩子寄名符佩带。 [page]
寄名有一定的仪式,不外乎焚香祷祝一类。寄名时,出家人要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僧农、道衣等等。最突出的是寄名符和寄名锁(索)。 [page]
请僧道给婴儿取法名,这是国人的一种传统风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盛行。其产生原因,首先在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对于盼子心切的家庭来讲,一旦如愿以偿后,又增加了恐其夭折或多病的担心。于是除了细心呵护外,就要靠求神拜佛;而仰仗神佛保佑的最简便、最牢靠的途径,莫过于直接让孩子皈依佛道——神佛法力无边能护佑自己的弟子。但真舍得让孩子去佛陀或天尊跟前做个护法檀越、把门力士什么的父母,实在没有几个。又企求两全的法门,便落到了名义上,也就是光让孩子去佛寺道观里挂个弟子的名儿,但仍养在家里,这就是“寄名”。“寄名”的体现,便是拜个师父,取个法名。佛庙里“寄名”程序,和道观大同小异,有时还有将小儿年庚放在一只红布口袋里挂在佛橱上的,称作“寄名袋”。“寄名”后,当师父的照例要送些“法宝”,如道髻、衲衣、银锁、符篆之类,用意是保佑弟子无病无灾,平安成长。 [page]
还有这“寄名锁”,和上面说的“寄名符”仅一字之差,人们比较熟悉的都叫它长命锁。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传统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很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锁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门、箱等一旦上锁,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便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 [page]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战乱年代在小孩胸前挂锁,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所以,人们把这种锁称作长命锁。现在的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page]
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仍然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 [page]
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