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配饰 潮流设计 家居风水 行业资讯 智慧生活 五金行业 陶瓷卫浴 装修攻略 产品导购

远洋“健康建筑 建筑健康”主题论坛 看庄惟敏与窦志等大咖都说了啥

小晔 小晔(好居网用户) 2740天前 / 阅读 :

【好居网】9月26日,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中关村中安安防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北京蓝盾世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元美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非常设计师网、国家康复辅具研究

【好居网】9月26日,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中关村中安安防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北京蓝盾世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元美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非常设计师网、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北京∙达福康承办的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市场主题《绿色健康 智慧生活》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B段地下一层小剧场盛大举行。来自智慧城市产业投融机构、地产、建筑设计、安防、消防以及大健康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火热开聊。本次论坛由资深媒体人姚长盛主持,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咖对于“健康影响因素与居住环境设计—WELL FORUM BEIJING”都有怎样的理解呢?

主持人:

热烈掌声谢谢Paul Scialla。这是我第一次见到WELL的标准,国内有研究院的创始人来介绍。我想可能会伴随着标准,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话,Paul Scialla可能用汉语来做演讲,我们期待这一点,慢慢就有希望。这里看到的,等于越来越多的注意到跨界的趋势,大家每个人沿着一条道在跑,但是越往后跑,跑得越深,慢慢会发现跑道之间互相之间交叉了。最近也认为,中国房地产最好的资源整合方法,现在它的整合已经变成另外一种方式了,现在整合出更多的一些资源,包括我们今天邀请的嘉宾。如果说下面这个论坛就人居环境和未来更健康的生活,很更健康的建筑来做一番讨论的话,其实也是大家对于更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多的一些标准的期待。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即将出场的嘉宾,远洋集团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窦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赵奇侠、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WELL LIVING LAB执行总监、Delos实验室总裁Dana Pillai。

今天在一个标准之下,大家会决定他们来的都恰逢其时。这边就是国际化的一个趋势,这边就是研究院,就研究院而言,在每一个地产也是一个智能部门,现在变成一个整合中心,现在远洋里面,最喜欢你,你一出现,大家说终于有事干了,你是以整合的决策出现。问大家第一个问题,能不能提一下,现在整个世界在发生什么,国际化的区域上大家看到的标准,和出现新的事情,取得的这些成绩,让大家更加健康。先从大师开始,您给我们上上课,我们都等着呢。

庄惟敏:

今天很高兴请我来,又结识了我们远洋的李总,还有Delos的Paul Scialla,还有各位专家。刚才也看了前面的演讲。我现在想到了,我们怎么样跟我们的建筑界再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建筑,其实大家所熟悉的绿色建筑,包括今天谈的健康建筑,都不是建筑的一个类型。如果说建筑按类型来分的话,可以分为建筑建筑、医疗建筑、文匠建筑,甚至于博物馆建筑等等,但是绿色建筑出来之初,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它是一个类型。我们做一个投标,做一个设计的时候一直认为这是一类设计,在设计院,研究机构门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类来做。像Paul Scialla说的,绿色建筑更多的关注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一直在说,人类社会建筑发展到现在,2000多年,我们现在人做的最多的是钢筋混凝土,其他的材料来遭一个人工环境,很显然,现在要反思的事情,人工环境会不会破坏自然环境,于是绿色建筑就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它跟环境友好,希望它跟环境对话,希望它越来越少地对环境施加压力。现在提的健康建筑,有另外一个转变,Paul Scialla提的它是为人的。我们的重点,特别是建筑师,将我们的重点,从研究人工环境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转向了人工环境和人,加上自然,三者之间的联系,这个应该是今天的趋势,这个趋势也对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挑战。包括各项专项技术的成熟,各项专项技术的研发。刚刚提到了七个概念点,还有11个关键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一些。包括张总提到了,在执行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标准层面,我个人想到了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在建筑使用后评估层面。因为在今年年初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城乡建设的若干意见,说到重要的民生建筑一定要做使用后评估,所以健康建筑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不是一种建筑类型,而是渗透到建筑里面的绿色的健康血液,所有的人工环境都应该这样来考虑。我们看到了远洋他们的项目,他们自己的创新,他们的实践,由于刚刚开始,可能牵扯到后面使用之后,后面评估的情况怎么样,反馈怎么样,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更多的使用者对他们的反馈。

主持人:

我们从这个领域看得清晰,我们说的健康建筑不是一种建筑类型,分成健康和非健康,而且成为所有健康的一种闭环或者叫血液,所以说人和人工环境,加上自然,这个话题让大家注意的话,今天可能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先问医院,很少同医院同台做论坛,我不知道您叫医学建筑,这样一个学会,从您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话题讲了这么多细节,包含了这么多建筑类型,又包含了建筑的设计,同时还包含了健康。

赵奇侠:

说起我的背景,我在医院工作,但是我是学工业领域建设,所以跟大家交流起来,到这儿,我倒觉得是回家,因为在医院,我觉得还是另外一个领域,我在做我的工作。因为今天感受很深,首先我们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今年8月1日就正式颁布实施了,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的一个过程,我们国家医院的建筑整个伴随着本世纪走了15年的历程。

刚才庄院长也说了一下关于绿设。在我们这个微信,大家对标准,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当时我就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也代表我们现在这个现状,我说中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正式颁布,就好像中国实行的二孩政策一样,我们现在国家对大规模的建设已经告一段落了,像我这个60后一样,拥护二孩政策,但是享受不到。大家可能有一些理解,所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现状是什么,我们国家对44家医院建筑没有一个被评过星,这需要一个过程。今天远洋提到了健康建筑、建筑健康,其实这个哲理还是很深的,评价标准其实就是我们一些理念需要去实施,我觉得现在绿色医院评价标准,在我们原来办公评价的这个里头把它单独拿出来,原来说四评养老,怎么评,大家没有感受。医院因为是功能为主,我想在座的大家如果去选择一个医院的话,首先选择的是哪一个医院能够治了我的病,这是第一个条件。其次第二个条件,说两个医院都能治我的病,可能两个医院更方便,我就去哪个。更方便的同时,下面就提到环境可能更温馨,我们说的更绿色的,就是这种选择了。

我们关于绿色医院建筑的量化包括它的模型建立,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所以大家很难在一个评价的体系量化评价,这也是我们现在学习国外的标准,拿到中国来,我们去把这个标准进行研究本土化的一个过程,我觉得理念是必须要有的,远洋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包括今天来参加的医院建筑的,我们的老大哥,我们有一个感受,说一个新的,全新的概念,包括我们作为医院来重点来保证人体健康的这么一个公共建筑的这么一个领域,看到了今天在国外有这样的评价体系,我认为在中国应该引起行业的关注。

从我本人来讲,比我们绿色医院配置标准,评价可能更有意义,因为它已经量化了,跟我们的疾病和健康,和建筑进行非常好的一个数据分析。也就是像我的经历一样,我17年在基本建设行业做基本建设工作,现在17年在医院里做医院建筑工作,需要我们做一些复合的研究,这样的标准才能落地,我们也参与一些标准的编制,标准,大家编的一致。越是国家标准,其实是现行的,有总比没有强,国外有这个理念要新,能够在中国被实时关注,这不用我去评价,就能够让大家感受到这个标准能够在中国被我们行业作为参照,作为本土化研究发扬光大。

第二个层面,我就觉得,因为现在关于健康建筑、养老建筑、医疗建筑,各种各样的,我们说术语名词多了去了,但是都离不开一个医和健康,真正从健康本身环境来说,大家就需要一个提升。曾经我们在我们医院建筑这个领域,我们都有一个非常让大家接受,能够对医院有一个认可的过程。上世纪,我们住建部曾经有口号,说“中国打小康,人均八平方”,这是侯捷部长在全世界的人均大会上提到的。我们医院在建筑九六标准,从那个时候一个床位只是109平方米。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都超越了,说明需求事实高于国家对我们量化的人口。现在北京市人均住宅已经达到快40个平方了,我们医院设了以后,没有办法,一个是要限高,一个是限容积率,一个还要绿设,还要绿地绿,这个建筑进去以后,大家试想何谈我们7项指标评价,连基本的我们说使用功能都很难。如果大家去过北京三院的话,我们也是风口浪尖,治鼻炎,一个喉炎,一个老虎咬人都可以和三院联系起来,一个台湾大选都可以和三院联系起来。我们不管怎么说,我们在一百亩地上只有22万平方米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复合体,每天接待17000多患者。非常感慨,代表我们下面的两位老兄,我们医院建筑确实需要开始冷静地做一些,跟国外建筑的对接,我们将来把我们的医院建筑,怎么做得大家更温馨,这也是一个要关注和发展的方向,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

这个发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说赵处长,您发表一下行业权威的看法,赵处长对现在的医院建筑开始吐槽了,完全代表我们的心声。以后企业就我们中国建设,先从公共建设里面的医院建筑开始解救。前面庄大师说您那有一个高侧,啥高侧啊?

张磊:

说实话,健康是每个人的感受的,做健康,刚才庄院长也讲,它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建筑。而且光像我们健康中国所提到的,因此把健康融入到所有的,融健康于万册,所以就说在未来我们的建筑上,就是说绿色建筑吧,我们相关的领导或者部委,把它作为一个重点任务来推,推动力度很大。如果我们真正想把健康落实的话,首先我感觉应该有一个顶层的设计,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融入到建筑这个行业中去,很切实地融进去。

主持人:

现在中国喜欢谈顶层设计,您看现在在中国顶层设计是完善的吗?

张磊:

健康中国整个的方向,就这个大理念提的是很全面的,而且当时我看规划里面,不仅仅是单单的医疗卫生,包括我们健康的生活,还有健康的产业,全都有涉及到。我觉得顶层设计怎么能落实,特别是我们建筑这一块,原来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不是很够,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政策的落地,再一个刚才我也提到,我们中国如果说做对于建筑的健康,真的是应该有这个民族的自信,我们有中华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的传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毕竟我们的建筑形式跟原来不一样了,我们怎么把这些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养生之到,中国传统的健身之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的建筑是一个载体,每个人在里面生活,这些东西都应该融合到这里头去。

再一个,我们目前来说,可能回归到原来那样,完全是靠自然的,或者原来是被动手段来调整这个环境,必然有室内的系统,这些新的科技技术,怎么样在传统的建筑提升的基础上,把新的技术跟它适应,相吻合。主动的现代技术,我们原来有一个说法叫恒温、恒湿、恒养,从中医养生来讲,人和环境,按照时间和它新的交替,这样环境怎么去适应,从这几个方面我们要开始做了。

主持人:

我们掌声谢谢,谢谢张女士。顶层设计完之后,下面是如何来落地,而且能找到一个抓手,能找到这样的,最后能把它做成。我特别好奇你怎么理解这个抓手。现在你做的这个标准,跟中国合作的前景到底在哪儿?

Paul Scialla:

对于中国的合作前景来说,我首先是乐观的,我们之前在跟美国的实验室有很多的合作,包括跟中国的合作伙伴,我们之间的交流一直是没有中断。就WELL标准,我们对此是非常自信的,WELL标准不仅可以增强我们人的健康感和幸福感,其实它是对我们的企业或者是建筑使用者来说,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益处,比如说可以减少使用者对医疗的成本,比如身体不舒适。另外也减少相关用人单位的招人所涉及的一些成本。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活舒适度的提升,这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就WELL标准,我们也是征集各方力量,来多元探讨,如何将我们的建筑标准更好地符合人体的幸福感和舒适感,我们在室内建筑中也是安装了感应监测的小装饰,来收集数据,将数据于我们的设计理念对比,实现最好的设计标准。

我们这个实验室,我相信推动WELL标准合作,将其改造成在我们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社区、当地的居民需求,当地的文化情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样一种全方位思考和考量的标准。我们的技术除了经济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其实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介于此,我们也是非常的严密把握,在建造的过程中对一些资源的使用情况,比如说水、建材、能源的使用。并且我相信推动今天所谓因素的一些计算和分析考量,我们是能够确保整个的依据WELL标准的建筑物,它是可以从多方面和多角度确保,人们是可以享受到这种健康和幸福的。我们也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实验室所取得的一些验证成果,将会实时公布,我们将其作为一个公共的福利产品,来福泽和惠及我们当地的一些社区和人民。我们对北京当地的一些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做一些建筑标准,来确保我们最终发布的研究成果是有益的。我们欢迎所有人加入我们的队伍。

主持人:

这个其实也是开了一个头。您是去过这个建筑,马上自己也在北京建是吗?

窦志:

去过他们的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在美国偏北部,是一个很相对偏僻的地方,但是为什么选择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有一个很著名的医疗机构,当时我们去看的时候,一开始也很惊讶,后来去了之后,看到那个小镇,整个就是一个医院,庞大的医院,世界应该排在前三,很多的名人都去那个地方看病。其中有一个楼可以做实验,为什么靠近美联奥(音),因为有美联奥当地的专家来做指导。

主持人:

七个纬度,里面的东西是很难触摸的,很多都差不多。

窦志:

说到这儿,有一个小的前面的前序,为什么远洋产品这个设计周,第一个是这次的主题和我们的健康相关的。第二个,我们的一个总裁,李明总,实际上是我们设计院的院长,我只是执行院长。当时我们就说设计周,我们去参与,他觉得这个题目和我们很契合。第二个,远洋已经接触健康建筑大概有两年多的时间,我作为执行者,大概有一年多的具体的研究,去落地,在这一连多。我最大的感触,健康建筑是一个跨越学科,跨越专业,而且跨越的幅度特别大,里面有很多东西,感觉作为建筑触摸不到的。这也是我个人专业学这个建筑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感觉自己不能摸到。今天也是在这个主题论坛上请到了除庄院长,建筑专家以外,有医学方面的,包括Delos实验室的,它实际上为了配合健康标准去设立实验室,我们请到了国内的建筑研究的主任。因为这个话题不是我们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专业大家共同做这件事。这次参加设计周,每次设计周并不是只有建筑设计在里面,也有其他工业设计,相关的设计都在里面。我们也是希望通过参加这个活动,去释放一个信号,就是说健康建筑,刚才庄院长说得非常好,它不是一类,而是融在建筑里的一个血液的东西。这次参加设计周,来主办这样一个跨学科的论坛,目的向社会传递,我们远洋作为健康建筑的先行者,但是一定是社会各方共同合作,共同研究的结果。这个就是从这个活动来讲。

具体说,你刚才说的很多东西触摸不到,这个在我们一年多的研究中,今天现场很多跟我们是一样的同行,在前期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开始对于WELL标准的理解,当时一开始这个WELL标准来的是时候是1.0版,美国的标准。首先你对它的理解,刚才李总讲,我们是有一个团队的,我们把它所有的标准和中国的标准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逐一进行吻合性的比照。包括它标准制订的逻辑是什么,它检测的方法是什么,它的数据推导是什么,咱们说PM2.5数值,实际上是有一个推出这个数据的依据,我们当时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现在来看,这个标准,它的很多东西和中国是没有太多的差距的,或者换句话说,因为中国很多的标准是引用了美方的标准,只不过WELL的标准确实比中国的某些标准是高的。这是当时我们第一个,就是对于标准的理解。第二个,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些标准,刚才说七大类,实际再细分,它还有105项,这个标准是以105项得分点,共同评判、检测,你该达到多少。这些点,因为刚才说了,李总刚才介绍,我们远洋的项目在推,这些项目在落地的时候,105项在建设中、实施中有什么办法、方法,我们经过半年多的研究,也都有了。我们有一个所有评分项的落地措施,都有了。

第三个,怎么理解这些看不到的东西,开始我们觉得这个和我们没有关系。后来说健康建筑是跨行业的,只做前面能摸得到的,实际后面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现在叫健康建筑,后面还有个叫建筑健康,健康建筑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或者空间的东西,包括精神层面,包括说营养。我今天上午在那个展区也接了很多参观的人,也问你这精神怎么讲啊,很简单,我们现在精神上在WELL标准有一些要求,比如说你想去设立图书馆,你要有艺术性的装置,比如说在小区里陈设、摆放,比如说在小区大堂里要有艺术品。包括我们建筑设计师经常讲,这个设计的好不好看,现在可以理解它对人的精神是有影响的。比如说这个色彩搭配的舒适程度,比如咱们这个会议室,搭配的舒适程度。你到你的家里,你的装修风格都会对你的心情是有影响的。现在这些东西在WELL标准里已经有了,客观的说,WELL标准是在1.0版,我们跟Delos合作,也在研究升级版。同时做中国版,WELL标准和中国没有太多的抵触的地方,基本没有,确实有一些因为生活的习惯,包括文化的差异是有一些的。这些实际上也都逐一解决了。通过优化的方式,WELL标准的升级,下面执行的情况看,WELL标准在中国实施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怎么更好地提升,怎么更深地落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实施。

主持人:

窦院长,辛苦,我们说辛苦,还不是说一个个体,未来一定要非常非常辛苦,面临着把另外一种文化和发展阶段整个拿到中国来,整个标准的制订,这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跨越难度。另外是需要整合资源的,有些人擅长,我们触手可及的事情基本上都擅长,但是让建筑师去整合很多看不见的东西,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同时做完以后,他会认为很美妙。以后你做的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情,现在看它一定是非常艰难的,一定是非常辛苦。因为今天时间所限,现在每人一句话,对未来中国的健康建筑和建筑健康,大家提一句话。从Paul Scialla开始。

Paul Scialla:

我觉得说到这个对中国未来的这种健康建筑、建筑健康的预期,肯定是有千言万语,我的预期。具体说到WELL标准,或者是作为我们WELL办公室,我认为会见证中国会有越来越多尝试新技术、新科技、新理念的情况。现在远洋也是在积极地践行新的建筑理念,尤其一些弱势群体包括过风险的人士,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日渐发展,以及日渐的恢复,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民会受益于健康建筑这种趋势的流行。

张磊:

我希望的是,还是尽快的,怎么能够多方合力,把健康真正融入多建筑当中去,让每一位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更多的维持人的健康,或者说增进人的健康这种房子,让每个人真正能够在里面安居乐业。

赵奇侠:

健康中国需要医院来作为保障,建筑健康是一个支撑医院保证全民健康的基石,我相信WELL标准在中国为全民健康做出它应有的贡献。谢谢。

庄惟敏:

建筑师的创作环境非常恶劣,没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想创造一个健康的建筑,很难,我是希望建筑师在健康环境里边创造健康建筑。

窦志:

我说两句,第一句话,非常感谢今天能够参加远洋论坛的所有嘉宾和和同行,第二句话,想说远洋愿意成为中国健康的倡导者,也愿意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共同合作,为中国的健康建筑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支持,建筑中国的健康的日居环境。

主持人:

谢谢大家精彩的分享,谢谢我们台上的各位专家。

我相信,一天的分享之后,我们从上午一直到现在,这中间的信息量也非常大了,最后的时候,我们还是把今天健康的话题需要提到一个中心词的位置,所有的围绕这个,围绕让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的感受更加幸福,这是永远不能去改变的。某种程度上,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的努力,最后汇集的点是在这儿。所以说远洋所贴上的标签以外,以及个人所追求的去落地,及早地看到产品,指向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今年北京设计周,在这样一个主题论坛基础之上,去开展这样一个话题,本身包含的更多的是期待。也希望在这之后有更多的合作,以及能够看到大家更多的助力,以及大家的努力,跨资源做好一件事,这件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哪怕美好一点,也非常的欣喜。谢谢各位!